初见王建湘,很难相信他已年届七旬。身材魁梧,戴着一副眼镜,说话声音洪亮,步履生风。作为衡阳市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会长,他每天奔波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,用专业与热情守护着基层法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王建湘的法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粮食系统,从衡阳市城北区粮食管理站到市粮食局饲料公司,再到议价公司和饲料厂,他当过团支部书记、保卫股长、销售经理和公司负责人。1994年,他进入享富集团担任证券法规办公室主任,第一次接触法律相关工作,从此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。
“那时我已经40岁了,但对法律专业知识了解不多,但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。”王建湘回忆道。面对全新的领域,他没有退缩,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开始系统学习法律知识。他还参加衡阳市专业中专班学习,并取得中专学历。
2000年,年近五旬的王建湘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——参加基层法律工作者资格考试。“那时候很多人说我半路出家,不可能考过。”王建湘推了推眼镜,声音洪亮地说:“但我相信,只要肯下功夫,没有学不会的知识。”
那段时间,他白天工作,晚上挑灯夜读。法律法规、案例分析、司法文书……一堆堆专业书籍被他翻得起了毛边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00年,他成功考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,同年加入衡州法律服务所,任副主任。
2015年,衡州法律服务所改制为合伙人制,王建湘担任主任。2021年,他高票当选衡阳市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会长。2022年11月,又被聘为雁峰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组长。
“法律知识更新快,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。”王建湘说。如今,70岁的他仍然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,案头总是放着最新出版的法律书籍和期刊。
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岗位上,王建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。他常年与基层群众打交道,充分发挥人熟、地熟、事熟的优势,成为接访调解的一把好手。
在他的办公室里,一排铁柜格外引人注目。打开柜门,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数十本接访日志,每本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。“这些是我二十多年来接手的案件,每年至少写满3大本。”王建湘说。
2023年初,王建湘接手了一起棘手的信访积案。2013年,雁峰区某改制企业职工李某在与企业协商过程中被打伤,虽然经过治疗痊愈,但厂方一直未对打人事件做出处理。十年来,李某不断赴市、省乃至北京上访,让属地街道承受了巨大的信访压力。
“这个案子时间跨度长,案情复杂,当事人怨气很大。”王建湘回忆道。接受指派后,他立即调阅案卷,走访相关单位和人员,全面了解案件来龙去脉。
那段时间,王建湘白天走访调查,晚上研究案情,经常工作到深夜。他多次与包案领导、信访局负责人协调,与市国资委、工改办沟通,反复做各方工作。
“化解矛盾不仅要讲法理,还要讲情理。”王建湘说。他一方面向李某讲解相关法律法规,帮助其理性维权;另一方面与企业沟通,说服他们承担应有责任。
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,2023年3月1日,街道与李同医签订了停访息诉协议书。这起历时十年的信访积案终于得到圆满解决。
“王主任有耐心、懂专业、接地气,再难的案子到他手里都能找到突破口。”雁峰区政法委一位干部如此评价。
作为多个社区的法律顾问,王建湘每年还自己出资带上慰问品和现金看望社区困难户,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。他说:“基层法律工作者不仅是解决纠纷的调解员,更是群众合法权益的守护者。”
工作之余,王建湘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。冬泳、爬山、打羽毛球都是他的最爱。尤其令人惊叹的是,70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冬泳,寒冬也不例外。
“冬泳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磨练意志。”王建湘笑着说。在他看来,法律工作与冬泳有相通之处——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力。
王建湘还是个重感情的人。每年他都要组织当年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聚会,回忆那段在湖南省国营金洞林场的青春岁月。聚会、旅游的费用,他常常自掏腰包;有老同事生病,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大家前去探望。
“那段岁月虽然艰苦,却结下了最真挚的友谊。”王建湘说。他认为,做人不能忘本,感情是最宝贵的财富。
这种重情重义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工作中。面对来访群众,他总是耐心倾听,用心沟通,既解“法结”又解“心结”。许多经过他调解的当事人,后来都成了朋友。
“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,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准则。”这是王建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年已七旬,王建湘依然奔波在基层法律服务的第一线。他说:“只要身体允许,我就会一直干下去。基层需要法律工作者,群众需要法律援助。”
夕阳余晖中,王建湘的身影被拉得很长。这个法律路上的“追梦人”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老有所为,什么是法治信仰,也诠释了一个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。
来源:湖南法治报